云南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场争取空间资源的“大会战”,这就是“城镇上山”和“工业上山”。
许久以来,云南受制于山多地少的格局,城镇发展和产业用地都受到极大制约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云南省提出,要利用丘陵缓坡地带的土地,把城镇和工业“赶上山”,从而在战略层面解决困扰云南许久的问题。
然而,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人士也指出,云南省处在南北地震带上,地震活动频繁,加之云南多高山峡谷,泥石流、滑坡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,因此,推进“城镇上山”和“工业上山”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。
“上山”扩展空间
宜良是昆明市下属的一个农业大县,素有“滇中粮仓”之称。然而宜良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,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也只有95.8亿元。
在“工业强省”思路的指导下,主政者们谋划着将宜良县从昆明近郊的农业大县,转型为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强县,推动宜良工业园区的快速建设。
然而,一条“红线”横亘在宜良政府面前。有着“滇中粮仓”之称的宜良县,很难从现有的耕地中获得需要的土地指标。
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昆明市的东川区。
东川区是昆明的工业聚集区,位于昆明市北部。东川区虽然辖有1858.79平方公里的土地,但境内山高坡陡、沟壑纵横,有97%的面积是山地和半山地区,导致东川实际可用土地极为紧缺。
东川区和宜良县遭遇的土地困境,只是云南省的一个缩影。公开资料显示,云南省总面积达39.4万平方公里,位居全国第八位,然而有近94%是山区和半山区,只有6%是适于居住的坝区,其中优质耕地仅占3%。
“如果还按照习惯性思维,在平坝搞建设的话,坝区的优质耕地将很快用完,那我们的米袋子、菜篮子就没有了,我们将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。”当所有的用地问题都汇集上来后,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对媒体如此说。
2011年9月5日,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市召开,为缓解云南用地紧张问题,这次会议确定改变之前向坝区要土地的思路,转而向占云南全省国土面积52%的丘陵缓坡地区寻求发展空间。
在得到国土资源部肯定后,2012年6月,云南省审查通过了云南省各个州(市)14个具体实施方案,由此,“城镇上山”和“工业上山”被确定为省级战略。
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3年初,云南省已开工建设的山地项目58个,涉及14个州(市),总规模62.51万亩,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2.19万亩。其中第一期开发面积9.40万亩,到位资金159.31亿元,投入资金97.2亿元,场地平整面积3.58万亩,已经入驻项目约236个。
如何防范灾害隐患
然而,云南省的这一发展思路,也引来了很多担忧。
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和自兴认为,对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,开拓了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,但他也提醒,要避免陷入粗放开发、毁林造成生态破坏等问题。
除了对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破坏的担忧之外,对发生泥石流、滑坡等灾害的担忧更甚。在5月10日举行的第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,有多位与会专家表达了对云南“用地上山”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担忧。
绿色流域环保组织负责人于晓刚告诉记者,云南所处山区河谷地带,是地质非常不稳定的地区,加之又处在地震活跃地带,山体内部结构破碎,因此经常会发生泥石流、滑坡之类的自然灾害。他表示,如果云南大规模的推动城镇上山和工业上山,很可能会带来大量的地质灾害。
以盛产铜矿东川为例,经过近两千年的开采,东川由于滥伐森林烧炭炼铜,致使水土流沙生态失去平衡,东川地区成为全球著名的“泥石流博物馆”。每当雨季来临,总会有该地区发生泥石流并造成安全事故的消息见诸报端。
但也正是在东川区,布局了多达11片工业园区,建成区至少10平方公里,且绝大多数选择山地。
中国地震局一位长期从事地震灾害防范的专家对记者表示,云南处在中国南北地震带上,地质活动极为频繁,未来也不能排除会发生较高级别地震的可能性,因此需要对建设区域做全面的地质灾害评估。
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云南省国土厅,工作人员表示,云南省已出台了一个对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用以指导“城镇上山”和“工业上山”。
按照规划,云南将采取分层梯度开发的模式,坡度8度以下的土地为重点保护区域,禁止新增坝区建设用地;坡度8度至15度的为重点开发区域,在此区域加快城镇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;坡度15度至25度的为调整优化区域,发展山地农业和混林农业;25度以上的为生态屏障区。
根据要求,在确定建设用地时,项目方需要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,就地块所处地理位置作出地质灾害评估报告,“所有的项目都要通过这样一个地质灾害评估”,之后再由云南省国土厅进行审查,符合条件的才能放行。
“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就有弊,要怎么趋利避害的问题。”当地一位受访人士表示,“用地上山”关键在于提前做好防范措施。